在报道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能够反映一家媒体的优先议题和新闻框架,这种话语分析方法经常运用于传统媒体报道文本的研究。在社会化媒体上,关键词和标签的使用起到类似的作用。我们将《印度时报》在Facebook和Twitter两个平台上的全年传播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词频统计提取出一些关键词,整合同一个词语的不同形式(如单复数),剔除了难以判断描述对象的词语,例如“make”、“show”、 “time” 和“watch”等,呈现出2017年《印度时报》的发文热词列表。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不难看出背后的传播策略与议程设置。
词频统计发现,“印度”“印度的”“德里”“孟买”“宝莱坞”等词语再现频率高,在《印度时报》账号发布的帖文中被反复使用。“巴基斯坦”“中国”等印度周边国家也成为关键词,被经常提及。可见,《印度时报》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重点紧紧围绕印度本国新闻,尤其是本国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元素,如宝莱坞等,其次则是与印度相关度较高的国际新闻。结合一些重点帖文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印度时报》在国际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如下传播策略:
1. 积极塑造国家形象,借力本土知名品牌。
从表1的词频统计中可以看出,《印度时报》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多数都与印度直接相关,15个热词中含有“印度元素”(印度国家名称、城市、影视基地等)的约占三分之一。女性问题作为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交网络平台的传播热度也很高。“女人”作为2017年《印度时报》账号发文高频关键词之一,与《印度时报》在其官方新闻网站上报道的频次大致趋同。
宝莱坞作为印度本土影视品牌享誉世界,特别是近年来,成为印度全球传播的旗舰。《印度时报》在社交网络传播中也注重借助这一品牌的影响力,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突出表现是高频使用宝莱坞、明星和名人等词汇,吸引广大网民的关注,进而传播印度文化,塑造印度国家形象。这样的方式润物无声,国际受众在愉悦、自发的状态下接受信息,效果往往比较显著。这是《印度时报》“自塑”国家形象的突出表现,主动性强,运用的是本土的素材。
2. 捕捉国际新闻热点,发出印度声音。
另一种“自塑”方式是就国际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和评论,通过积极发声来产生影响。比如热词中的“中国”“巴基斯坦”等,反映了《印度时报》对国际热点,特别是与印度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频繁关注。还有一个例子是2017年2月,奥斯卡颁奖典礼后,《印度时报》的Facebook账号发布与印度籍8岁童星、《雄狮》主演桑尼·帕沃相关帖文,成为2017年点赞数最多的帖子之一。这一帖文成为热帖的重要原因是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全球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印度时报》选取了其中与印度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是“蹭热点”的做法,由于“蹭”得巧妙,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果。
3. 依托集团力量,积极整合内容资源。
《印度时报》隶属于印度的时报集团,这一集团涉足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数字媒体、音乐、电影、教育等领域,是印度最大的媒体与娱乐集团,在Facebook、Twitter、Google+、RSS Feed、YouTube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均开设账号。该集团也是印度最大的数字媒体公司,旗下拥有众多“数字优先”品牌,每月用户量达2.7亿,涉及39个数字行业,84%的用户是移动媒体用户。时报网引领了印度的互联网革命,拥有印度首屈一指的门户网站和分类网站,每月独立访问量达2.32亿。时报集团为《印度时报》在社交网络上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印度时报》账号显然在积极整合集团内容资源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才能使其在国际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发文数量独占鳌头。
4. 借助关键网络节点,提升传播延展性。
除了“自塑”外,在“他塑”方面《印度时报》也有积极作为。网络意见领袖在社交网络平台的传播中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粉丝量大、关系网络密集,政治名人、影视明星、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常常成为社交网络上的“权力中心”和“关键节点”。《印度时报》顺应社会化媒体传播的规律,经常在帖文中提及印度籍名人、明星等意见领袖,借助他们的关系网络扩散信息,增加内容的触达范围,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提升传播的延展性,核心目的还是传播来自印度的信息内容和价值观。
此外,《印度时报》根据不同的社交网络选择差异化传播策略。在Facebook平台,迎合其图片分享、文字简洁的核心特征,《印度时报》账号发文不足20字的短帖占比高达79.6%,且通过频繁发帖来呈现规模优势。在Twitter平台,《印度时报》坚持“文本为主、图片为辅”的做法,发文内容在100-140字的占比高达52.2%。在YouTube平台,则主要推送各种题材的高质量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