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端论坛 分论坛四——全球传播视阈下的公共外交与国际新闻

作者:时间:2016-10-23点击数:

10月22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首届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端论坛”分论坛四在阿语楼504会议室举办。本次分论坛以“全球传播视阈下的公共外交与国际新闻”为主题,旨在探讨当下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形势及所面临的问题。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执行院长章晓英教授、副院长宋毅副教授、刘滢副教授和董晨宇老师做了主题发言。前驻南斯拉夫、土库曼斯坦大使龚猎夫先生出席并参加了本次分论坛。论坛由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刘滢副教授主持。



龚猎夫先生与章晓英老师、刘滢老师


章晓英教授首先做了题为《美国智库的舆论生产与传播策略》的主旨演讲。章老师强调了“智库”作为美国的“第五权利”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从“选好智库的一把手”到“议程设置”再到“名目繁多的项目和实力强大的专家库”,章老师通过对这三个步骤的详细介绍,向大家说明了美国智库的运作方式。接下来章老师分析了舆论思想的生产及传播过程:一是游说政府,美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会以召开听证会的方式来达到游说政府、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二是通过聚焦媒体力量,美国智库致力于成为国际记者圈的消息源和资源,受众可以通过媒体的智库了解政府政策的动向,进而引导公众舆论,影响高层决策;三是通过频繁举办各种论坛来进行舆论的传播。




董晨宇老师向大家分享了题为《媒体对公共突发传染疾病的报道图景》的一项研究报告。董老师以甲型H1N1为例,具体介绍了媒体在面对突发疾病时是如何构建其报道图景的。董老师从大众媒体对健康传播的强作用、议题结构、相关报道的呈现方式、引用的消息来源及报道质量等方面做了详尽的分析。研究结论发现,媒体的结构类型是以央媒为主,且以消息居多;在议题结构方面,事实新闻明显多于价值新闻,但突发传染疾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媒体也应该安抚公众的社会心理;在消息来源方面以中央和区域的卫生组织为主,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是引用最高的消息来源。




宋毅副教授分享了《北京文化国际传播调查报告》。宋老师对该实证研究的整体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问卷设计、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的汇报与讨论,提供在京外国人对北京文化(例如北京人、古代/现代建筑、士人文化、民俗活动、宗教、曲艺、饮食、服饰等)的真实认知与文化体验感受,并对北京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升外国人的北京文化体验感受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播策略建议。宋老师强调,有效的北京文化国际传播是静态信息知识与动态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结果。除了知识传播,北京有关部门应该留意在京外国人的多元性和其多种文化体验需求,了解他们在生活、工作、社交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和困难,从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避免空谈。宋老师的研究对我们日后如何改进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刘滢副教授作了题为《全球新闻:新媒体对外传播的着力点与未来走向》的发言。刘老师认为,当下全球范围内新媒体迅速发展,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突破口。首先要突破三个瓶颈:一是新媒体产品吸引的短暂注意力无法持续;二是外国受众对中国报道关注度很难转化为好评率;三是传统对外报道与新媒体传播衔接不畅。刘老师建议找准对外传播的着力点:一是恢复内容的“灵魂”本位,实现新媒体对外传播的“形神统一”;二是挖掘和利用传统优质内容,实现新老媒体的有效对接;三是细分外国受众,根据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渠道。刘老师提出,未来对外传播内容建设的努力方向应是旨在推动跨文化沟通与全球治理的、多媒体融合的“全球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的“对外新闻”或“国际新闻”应该被更具想象力和生命力的“全球新闻”所取代,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

本次论坛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论坛气氛热烈,演讲嘉宾和与会者进行了详细交流,就各个发言主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供稿/张权

【责任编辑:樊亚欣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