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思想•新传播:2015鲁迅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作者:时间:2015-12-08点击数:

2015年12月5日,“2015鲁迅文化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媒体·新思想·新传播”, 在100年前,鲁迅在《〈越铎〉出世辞》里说:“纾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这是“2015鲁迅文化论坛”讨论新媒体技术及其可能性,运用新媒体工具传承文化、传播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次论坛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国内信息传播领域、新闻界、文化界、汉学界的权威学者,新媒体产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探讨近年来广受瞩目的新媒体技术、媒体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中国文化及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等问题。

 

论坛现场

 

开幕式上,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令飞先生作了《鲁迅思想的传播》的主题阐释,他指出: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势力正在消减,主流话语权被解构;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却并未带来社会所期望的“新声音”,反倒掺杂了许多杂声,这些杂声干扰了人们对于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思想的追求;当下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阅读门槛降低,传播壁垒被打破,人们将更有可能、也更应该将那些理性与思考的种子,广泛散播到人民大众之中。这是所有媒体人、文化人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章晓英院长致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执行院长章晓英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她表示,自近代以来,跨越国界的思想文化传播,始终是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当下的“走出去”战略与“讲好中国故事”,对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传播范围与传播效果,需要了解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规律,更需要多元、平等的文化观与全球视野。

会上,国际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也以预录视频的形式向会议发来问候,表示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国际规则改变者,但在如何进行有效、积极的传播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传播者向对方说话时需要考虑到对方现有的知识,需要找到共同的语言。

本次大会的四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政策环境与媒体担当”、“媒体融合与产业实践”、“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及国际传播力”等四个分主题展开了讨论。

 

论坛现场

 

其中,“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传播”分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主办,院长李雪涛主持,发言嘉宾包括德国汉学家顾彬、匈牙利汉学家郝清新、奥地利汉学家李夏德、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孙萍。嘉宾们从穿梭不同文化间的亲身经历出发,讨论了中外文化差异、是否存在同质化的“西方”声音、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等问题。

 

论坛现场

 

“国家形象及国际传播力”分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主办,执行院长章晓英主持,发言嘉宾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何辉教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李沁副教授。嘉宾们共同探讨了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西方经典哲学著作中对中国历史的误读、沉浸式传播模式中的国家形象传播,以及新媒体带来的可能性等问题。

 

会前合影

 

论坛开始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会见了论坛主办方的主要成员及论坛发言嘉宾。 本届论坛获得光明日报社、北京搜狐新媒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力支持,得到北京银行鼎力资助。来自全国政协、中国文联、相关部委及北京、上海、广州、绍兴等鲁迅足迹城市的代表,全国鲁迅校际交流会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师生300余人与会。

 

论坛现场

北外师生

(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怡文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