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朱灵:重点媒体与高校应共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

作者:时间:2016-03-08点击数: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朱灵。 中国日报记者 邹红 摄影




中国日报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张陨璧)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朱灵在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小组会议上发言表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在最大的瓶颈之一还是人才问题,建议推动重点媒体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加大培养国际传播专门人才的力度。

朱灵说,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朱灵表示,近年来,我国重点对外媒体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他说:“中国不缺少好故事,关键是如何讲好、传播好,如何说得响、传得开,如何让外国人愿意听、听得懂。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还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问题。”

朱灵指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还面临如下的问题和困境:一是国际传播队伍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库”不够大,突出表现在高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二是国际传播硕士培养时间偏短,只是通过两三年的硕士阶段培养,其中还包括课程学习、媒体实习、论文写作、求职等过程。

对此,朱灵建议由我国重点国际传播媒体与重点高等院校合作共建几所重点国际传播学院,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有规模地专门培养贯通中西、外语水平高、沟通能力强、具备媒体运营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专才。他说,国际传播学院宜少而精,要追求精英教育,因为这个行业所需要的人员总量并不是特别大,但必须个个优秀。比如,全国建立不超过6所国际传播学院,可以考虑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要精细设计课程体系,在专业课方面,以“外语+媒体管理”为核心,学生跨学院听课,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教学安排方面,朱灵建议从西方国家聘请高端媒体从业人员到国际传播学院授课,并加大直接用英文授课、听课的课时数。他说:“要有‘师夷’的胸怀,才能够‘长技’。如果跳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学生很可能成为井底之蛙。在本科高年级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显著加大直接用英文授课、听课的课时数,按照高端人才打造,达不到要求的就转入普通新闻专业,通过果断淘汰来确保国际传播专业学生的质量。”

此外,朱灵建议新生从入学起就明确为新闻机构定向培养。他提到,当年根据胡乔木同志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提供导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定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毕业生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我国媒体的领军人物。及早定向、及早地针对性培养,实践证明非常成功。

朱灵表示,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传播专门人才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构建国际传播的学科体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相信在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造就一批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

(编辑:高琳琳、黄硕

【责任编辑:曾婷韫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