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改变世界的新闻与传播”校园文化系列讲座举办第二讲在图书馆四层报告厅举行。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作了题为“传播中国与中国传播——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与理论”的讲座。讲座由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章晓英教授主持。
![3CD12](/__local/C/8A/90/7C1002043BA2674AC6FD8964CE6_61FFA2C1_3CD12.jpg)
本次讲座围绕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国际传播实践典型案例,从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价值体系、制度安排以及治理基础等层面,提出中国在国际传播格局转型的机遇期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研究路径和现实方案。
![34E76](/__local/A/0A/FF/AC40D8B196BE0EE2F79956E84C2_49AD4B27_34E76.jpg)
胡正荣首先指出在当下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中,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叫响难信任”的现实困难。他强调,在这一困境面前,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要更加重视效度传播,要从全人类的高度,全球的视野,从中国的故事作为切入口,展现更大的格局观。
讲到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理论体系,胡正荣认为,在全媒体大数据时代,首先要重视价值观的影响力,处理好价值观的个别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注重故事抽象化与价值观具象化的转化,要在中国故事中发掘人类的共有价值观,在叙事中满足人类基本逻辑关系;其次,要处理好信息不对称的结构矛盾,重构顶层架构与流程,减少信息衰减,实现精准传播;同时要把握中国故事是根植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深刻内涵,主动设置议题,在原创话语的概念化中实现中国故事内核的人类普遍意义。
胡正荣表示,中国当前处在国际传播的重要转型期,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实现四个维度的转变:一是从一般形象向公共服务品形象的转变;二是从只说不做向又说又做转变;三是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四是从统一策略向一国一策转变。胡正荣认为,随着媒介技术迭代催生产业格局发生深刻改变,在移动互联的全媒体背景下,场景化、智能化、用户即数据的理念逐渐成为未来新闻市场竞争力的共识,我们不可忽视中国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建构。他指出,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主体要注重培养全媒体传播思维、深入发掘特定用户需求、生产有竞争力的传播产品、形成有持久影响力的精准传播效果。
最后,胡正荣给出了精准评估国际传播效果的三种举措,分别是以社交媒体为平台,抓取效果数据;以大数据分析为工具,开展效果研究和以全数据为基础,建立效果评估体系。
讲座结束后,胡正荣就同学们关心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3F877](/__local/3/1A/A7/07234D5FB390EBC02FDA539A0E9_123CBE28_3F877.jpg)
胡正荣,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客座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介、国际传播等。发表著作、中英文论文近400万字。中宣部、中组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人选。
(责编:乌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