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晚,校园文化系列讲座“改变世界的新闻与传播”本学期最后一讲,在图书馆四层学术报告厅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个人经历,与北外师生交流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贡献”的深入思考。校园文化系列讲座是北外教务处和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一个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本学期由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承办,共举办6期。本期讲座由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任高金萍教授主持。
郑保卫教授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破题,从概念阐释入手,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因此,掌握马新观就能解决新闻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郑保卫教授从马克思为正义者同盟撰写纲领,恩格斯与马克思的伟大友谊讲起,绘声绘色地带领师生们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的历程;他从毛泽东三进遵义、四渡赤水,一生中的“最黑暗的时刻”讲起,客观生动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程,圆满地回答了马新观如何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观念体系这一重要命题。
郑保卫教授认为,毛泽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多个领域对之做出了理论贡献。回顾30年前,江泽民、李瑞环和习近平针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新闻队伍现状,就党的新闻工作发表的三篇重要讲话,对于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具有重要价值。当前中国的新闻工作,应以史为鉴,牢记经验和教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郑保卫教授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2·19讲话”进行了重点分析,他认为“2·19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提出的“党媒姓党”、“人民至上”、“党性人民性相统一”等观点是指导我们做好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郑保卫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解释,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党性和人民性始终是一致的和统一的,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针对新闻教育的未来,郑保卫教授认为新闻院系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积极邀请在一线工作的记者、编辑、外交家和外事活动家进入校园开展讲座,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传播学子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题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针对国际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王钰琪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外国语院校的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用其指导对外传播工作?”这一问题,郑保卫教授做了详细回答。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经验总结,青年学子不仅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对外传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传播者要努力提高中国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掌握国际平台的话语权,及时发声,提高主动与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让世界了解中国,善于借西方媒体为中国说话。
郑保卫教授认为国际报道不仅要记录中国,还要记录世界。他寄语同学们要“不负时代重托,牢记职责使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励志、导向,提升‘四力’,使自己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人才。”
郑保卫教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新闻学硕士,师从著名学者甘惜分教授,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专家、中宣部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首席专家、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主编,现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他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有深厚积累,他的著作《新闻学导论》、《当代新闻理论》、《新闻长思录》、《新闻理论新编》、《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等,在国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自2010年以来,他创立“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开辟中国气候传播研究领域,连续十年参与世界气候大会、主办气候传播边会,以学者身份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责编:乌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