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翻译产生于语际,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在新媒体时代,翻译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提高翻译质量,与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等都密不可分。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是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高级翻译学院联合培养项目,整合两个学院优势课程,以北外的多语种、多文化丰富资源为依托,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为国家培养既擅长讲中国故事,又具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跨文化沟通与传播能力,既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又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传播人才。
国新学院主办首都高校全能新闻人大赛
新闻传播专业探索40年:
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源于1981年北外英语系对新闻专业的探索;1985年,学校在英语系开设国际新闻专业方向;2001年,在英语学院设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2009年,新
闻学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同年,获批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2011年,设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成立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2015年,学院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设“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获批。
国新学院主办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
一流的师资队伍:
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拥有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由专任教师、外国专家和业界记者组成。全院共有专任教师28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有海外访学或留学经历教师18人,占教师总数的72%。近85%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学院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程占课程总量的60%以上,在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非语言类专业中都名列前茅。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60%,其中教授11人(44%),副教授5人(20%),讲师10人(40%)。学院有博士生导师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教师平均年龄为44.8岁,4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9人,占比36%。学院师资队伍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中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1人,中宣部教育部“双千计划”人才6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2人,另聘有外国专家4人。
“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创新实行“1位专业导师+1位语言导师+1位业界导师”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国新学院、高翻学院以及校外优秀业界老师共同指导。
国新学院师生参观彭博社
“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学制为3年,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核心课程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公共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外国语 |
专业必修课 |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
新媒体研究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
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核心课 |
当代翻译研究 |
演讲与跨文化交际 |
汉英笔译基础 |
英汉笔译基础 |
汉英交传基础 |
英汉交传基础 |
翻译技术 |
语料库与翻译 |
非虚构写作 |
国际新闻编译 |
高级英语新闻采写 |
就业前景: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需要大量对外翻译、外事服务、跨文化沟通、国际传播人才,同时具备翻译与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因此该方向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就业主要去向是与国际交往、国际传播、跨文化沟通相关的机构或部门,如媒体机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跨国公司、企事业单位等。
国新学院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