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北外为公讲堂”第四十三讲在国际大厦517教室举办。《欧洲新报》、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担任本次主讲人,演讲主题为“海外媒体人分享:我们要讲的和西方想听的,是同一个‘中国故事’吗?”讲座由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院长姜飞教授主持。
嘉宾介绍
范轩,曾供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德国学习和工作之后,创办《欧洲新报》和欧洲新传媒集团并担任总编辑,同时也是欧盟记者合作组织联合发起人、全球传播力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在捍卫侨民利益、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成果卓著。
观点精粹
1.什么是中国故事?第一,目标受众是国际受众,故事要讲给国际社会听;第二,传播内容关乎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一带一路”的交流诉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理想;第三,传播方式是西方受众听得懂的语言、习惯的叙事方式,以及由真实的逻辑链条所串接的事实;第四,传播目的是在全球寻找最大公约数,为实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2.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共通的,西方人也崇尚真善美。应该把唯美的、动人的中国故事本身呈现给西方受众,他们可以从中国故事中得到最美好的东西。
3.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支队伍,都可以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宣讲者、中国最好的代言人。
讲座内容
范轩总编辑结合自身在德国访学、工作、游历的经历,分享了他在国际实践中的成果与感悟,对新形势下民间外交实践进行了论述。在他的讲述中,有两段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曾经连续三年,德国法兰克福总领事馆每年会邀请范总编向德国民众介绍有关西藏和藏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在一次藏历新年歌舞晚会上,范总编通过生动的藏民故事,为德国观众描绘出了最真实的藏区生活。其中,有住进政府为其新盖的房子的贫困藏民,也有宁愿放弃回家结婚、也要守着几十个藏民孩子的藏区青年幼教。范总编还曾费大力气从四川藏区邀请来专业民族歌舞团,让德国观众亲眼看到了藏民的精神面貌,也感受到了丰富的藏族文化。晚会后,一位德国老太太说,她原先以为藏民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今天看到了这些藏家儿女、听到了他们的故事,才知道原来他们在生活中是这样的,“他们的衣服实在是太漂亮了,我真想摸一摸”。
范总编提到,在一些类似场合,国际受众总会被最真实、质朴的中国故事所吸引。有一次,范总编给德国听众讲述浙江风雨桥的故事。在听完风雨桥的来龙去脉、对当地居民的意义后,在场德国民众纷纷前来询问“这座桥在哪里”“现在还在不在”“如果有机会能不能去中国看一下”。范总编认为,真善美的故事可以冲破语言、民族、国家之间的隔阂,引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的深度共情。
在谈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时,范总编总结了民间外交的四点原则:第一,人在边缘,声音不能边缘。发声渠道、内容质量不能边缘化,要想办法影响主流。第二,人在民间,角度不能太官方。民间外交要做的不是复述,而是要讲出特色。第三,人在异国,方法不能太中国。要用西方受众熟悉的语境、习惯的方式来融通中西文化,宣讲中国故事。第四,面向世界,主动出击。礼让谦和、避免冲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伦理基础。面对舆论战,我们要站在世界舞台中心,说明真相、正本清源,不仅为国家赢得尊严,更要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赢得空间。
具体到写作层面,范总编认为媒体人不仅要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事实讲好中国故事,还要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叙事方式,即最简单、白描的手法,记录各民族同胞质朴平实的心境,将他们的语言形象不加佐料地展示给西方社会,从这些最典型的人物身上折射出最真实的中国,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范总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5·31”讲话中对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论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总编认为,这不仅是国家对于国际传播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海外中国故事宣讲者一直反复摸索寻求的解决之道。
范总编介绍道,自己的团队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多年来从各个方面为创造民间外交的有利环境积累了资源。不仅创办了“欧盟记者合作组织”来凝聚人心,促进德中媒体人的交流;还建立全球传播力研究院,为媒体人提供传播技术指导;同时,通过创立德国华商“一带一路”公益基金会,在扶助中欧文化交流项目的同时,也为国内欠发达地区投资助学。
讲座最后,姜飞院长以“家国情怀、大国胸襟”为关键词进行总结发言,对北外国新学子寄予了厚望。姜院长表示,应将中国故事的好坏交给受众去评判,不应形成闭环式传播,而是要多了解、多倾听西方受众的心理需求,使中国声音走向更加广阔的国际社会。北外学子拥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视野优势,要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传播能力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
供稿 | 唐敏安
审核 | 李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