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落幕|第十三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召开

作者:时间:2022-12-07点击数:

12月3日,第十三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在线上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年会主题为“合作与创新:传播心理研究与传播效能”,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新闻与传播心理议题开展学术讨论。


25D8B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传播心理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应加强国际传播心理的研究和探索,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9431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张建新研究员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术活动的质量表示肯定。


A60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播学会会长胡正荣教授祝贺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顺利召开,他指出学科交叉往往是创新的起点,会带动整个学科的快速增长,并希望传播心理专委会与中国传播学会在未来有更多的合作。


951A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教授回顾了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28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最早招收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硕士、博士,新闻学院的《传播心理学》课程也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他表示新闻学院会一如既往支持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建设。


9367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袁军教授对专委会两年来的工作做了总结,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的重点工作,他表示传播心理学科既有自己的历史传承,又符合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传播心理专委会也将一如既往地为各届同仁提供学术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9997


随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张晓辉教授主持主题发言环节,共12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8B80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京林教授梳理了2021年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大数据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俊秀研究员报告了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居民公平感随时代的变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葛岩教授探讨了意见构建、社会网络结构和个人沟通能力的复杂性如何影响社会共识的形成;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张建新研究员分享了他对心理学研究的反思,认为心理研究应该有更宽广的社会视野和更深厚的哲学基础;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昶教授的报告聚焦“信息疫情”,认为在应对和战胜新冠疫情同时,还需积极抗击“信息疫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喻国明教授梳理了认知科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并提炼出目前认知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董事、总经理丁迈博士从时间维度分析了用户手机使用的特征及规律,为科学准确地理解人类的手机使用行为提供基础性数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梳理总结了疫情期间网民传播心态的新规律和新特征,并提出引导网民心态、做好舆情沟通工作的方法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栾轶玫教授针对网络空间“吃瓜—围观”这一现象探讨其心理动因及引导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闫巩固博士分享了社会学习如何放大在线社交网络中的道德愤怒表达;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高金萍教授分享了国际舆论斗争的艺术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林升栋教授探讨了在人文取向的学科语境下,科学实验方法结合人文解读的具体路径,以提升传播心理研究。


1BD77


下午,四个分论坛同时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传播心理学理论探索、传播心理与网络研究、传播心理与社会治理、传播心理与新媒体研究以及传播现象的心理学解读等进行发言和交流。

下午17时,各分论坛主持人、评议人在闭幕式上做分论坛总结发言。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申凡教授回顾梳理了此次参会论文的研究成果,肯定了传播心理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并展望在智能化环境下传播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突破和进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京林教授分享了她对传播心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思考,提出心理学的传播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传播心理学两种表述,以使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更加准确、全面、科学。

首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始于1994年,历经28载,主要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负责组织工作。目前,此项会议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认可,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


本文来源于传播心理研究公众号,作者传播心理研究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