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联合举办的“传习塾”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坛仪式于国际大厦517教室举行,开坛仪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郭中实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宋韵雅教授、王丹博士和黄磊博士线上参会;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院长姜飞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陈小龙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谢庆立教授在活动现场线下参会。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邓秀军教授主持开坛仪式。
首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郭中实教授为开坛仪式致辞。郭中实院长对“传习塾”博士生学术论坛的顺利开展表示祝贺,并表示作为北外毕业生非常高兴能参加本次活动。郭中实院长随后对于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制约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其中包括结构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以及跨学科知识汲取的壁垒问题等。他提醒研究者应拓展想象力、培养梳理批判思维、强化问题意识,在生成和发展学术理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郭中实教授致辞
接着,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院长姜飞教授发表致辞。希望以“传习塾”学术论坛为契机,实现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深度交流合作。姜飞院长为“传习塾”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有前瞻性意识,将本土和国际理论的发展相结合;第二要有精英意识,借助“传习塾”的平台发挥博士生的骨干力量;第三交流的内容要有营养,通过高质量内容的分享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姜飞院长提醒大家,学术研究没有禁区,但是学术发言要有纪律,鼓励大家立足国际视野,围绕中国的实际问题展开探讨和研究,只有这样“传习塾”学术论坛才能够行稳致远、持续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院长姜飞教授致辞
最后是“传习塾”博士生学术论坛的揭牌环节。姜飞院长与陈小龙副书记(主持工作)共同为“传习塾”牌匾揭牌,与会嘉宾表示祝贺并祝福学术论坛顺利开展,早出成果。
姜飞院长与陈小龙副书记(主持工作)共同为学术论坛揭牌
开坛仪式结束后,正式进入学术讲座环节。学术讲座由博士研究生胡康同学主持,博士研究生王喆同学做学术成果的分享。王喆同学以《让世界听到鲜活的故事——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人群”研究》为主题,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式出发,以“媒介中心主义”到“桥梁人群”的视角转换为突破口,梳理了从国际传播形态到全球传播形态变迁中的“桥梁人群”。
王喆同学首先阐述了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王喆同学从两级传播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关注作为个体或者群体的“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并梳理了“桥梁人群”的概念缘起、发展轨迹和现实图景。最后,王喆同学以“走出去”的滇西小哥与“走进来”的竹内亮为个案展开研究,进而提出,在全球传播时代,桥梁人群则是各类资本向符号资本转换的关键因素,他们依据场域结构进行关系调试,从而促成不同文化群体的结合。
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喆分享研究成果
讲座之后的互动环节,有同学认为该研究存在将“桥梁人群”这一核心概念扩大化的问题,王喆同学从概念界定的必要条件出发进行了回应。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王丹老师对王喆同学的研究成果分享进行了评议,她首先认可研究呈现的理论视野开阔、知识储备丰富等方面的特点,随后指出了研究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核心概念“桥梁人群”所作用的具体对象在研究中尚不明晰;其次,理论运用过多。王丹老师建议,可以聚焦“桥梁人群”的身份建构过程;同时,找到西方理论和中国情境之间的相切点和贴合之处;最后,关注个案资料中研究对象身份转变的关键时间点,以此更好地串连研究逻辑。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王丹老师评议
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谢庆立教授对王喆同学的研究成果分享进行了评议。谢庆立教授也指明了该研究有待改进之处,包括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不明确、选用理论与研究对象的融合不足以及个案的现实层面选材较弱。他建议应采用历史性的视角和立体化的维度,从而使得研究设计更厚重、理论论证更具说服力。最后,谢庆立教授感谢王喆同学的文章激发了自己更多的思考,并对“传习塾”博士生学术论坛提供的学术交流机会表示肯定。
至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传习塾”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坛仪式暨首次学术讲座顺利闭幕,两院联合运行的“传习塾”博士生学术论坛正式开始运行。
供稿 | 宋泽晖、唐敏安
排版 | 廖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