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学术写作系列工作坊|张志洲:当前国际热点的地缘政治分析


2024/12/10 刘锡蕾 

12月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科研与学术写作工作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际传播研究”第四讲“当前国际热点的地缘政治分析”在西校区国内大厦4号楼408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为工作坊该系列讲座的主讲人,本次讲座由yl12311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副院长刘滢主持。 



【嘉宾介绍】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学术期刊《国际论坛》副主编,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曾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观点精粹】

1. 地缘政治学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是地缘战略。

2.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不是不可超越的,空间生存论和“边缘地带”理论都是西方话语建构下的理论,希望未来中国学者能创造出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政治理论。

3. 大国竞争的底牌是地缘政治。

4. 要重视地缘政治,但不要陷入地理空间决定论。


【讲座内容】

讲座中,张志洲教授介绍了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相关术语和理论发展,并结合时事热点,从地图解读地缘政治的多重含义。


张志洲教授首先从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到地缘政治学的概念首次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鲁道夫·契伦提出,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是地缘战略。接下来,张教授回顾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思想,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地缘政治词汇,阐释“缓冲地带”和“支点国家”等关键术语在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应用。除了地理位置以外,地理心理学也在地缘政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张教授指出,华约国家对俄罗斯的恐惧让北约得以东扩,拉美国家对美国依附形成“霸权稳定”,中国与伊朗签署25年全面合作计划谋取地缘政治主动权,这些例证都是地理心理学在地缘政治中的体现。

陆权论是地缘政治经典理论之一。张教授谈到,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是陆权论的创立者,麦金德认为“由于陆权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权国家终将被陆权国家所压制”。麦金德将欧亚非三洲描绘为“世界岛”,认为“世界岛”的“中心地带”尤其重要,而除了占据心脏地带的国家东欧这个门户外,其余方向海权国家均不易进入。一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空间生存论,为纳德国侵略扩张服务。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学说,认为控制边缘地带是控制欧亚大陆的关键,而控制欧亚大陆又是控制世界的关键。张教授指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不是不可超越的,空间生存论和“边缘地带”理论都是西方话语建构下的理论,希望未来中国学者能创造出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政治理论。此外,空权论、海权论和布热津斯基的“大棋盘”也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理论。随后,张教授以地图示例,生动阐释了巴以冲突、朝鲜半岛、南海问题、“三大岛链”、“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和美国印太战略等热点案例中的地缘政治含义,帮助在场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地缘政治理论的应用。



讲座最后,张教授总结指出,地缘政治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制定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当今世界的一些重大国际政治现象和战争背后也都有地缘政治的含义与动机。他认为,大国竞争的底牌是地缘政治,因为不管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有多么重要,民族国家都是以地理为基础的政治行为体。目前,中国在崛起进程面临着很多地缘政治考验,特别是与美国、俄罗斯之间构成的复杂地缘政治关系。对此,他强调,要重视地缘政治,但不要陷入地理空间决定论。


供稿:刘锡蕾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