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研究”系列讲座第三讲:“从学生到摄影记者”

作者:时间:2016-12-01点击数:

11月30日晚,我院“视觉传播研究”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图书馆三层学术研讨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新华社摄影记者崔新钰发表题为“从学生到摄影记者”的主题演讲。本次讲座由曾璜老师担任学术主持,我院毕苏羽老师主持。



主讲人崔新钰


崔新钰结合自己的学生时代和工作经历,和大家分享了他从一名学生成长蜕变为职业摄影师的心路历程。

讲座开始,崔新钰讲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摄影启蒙。战地记者唐师曾和匈牙利著名摄影家卡帕所具有的热血、冒险和英雄主义精神,使当时的他对这一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志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做“世界的眼睛,人类的良心”。

随后,崔新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大学时期的故事,包括用积攒的奖学金买相机,只身一人前往青海、西藏等地旅行拍片,筹办个人影展等。他鼓励大家要勇于追逐梦想、发现生活中的美。

谈到大三假期在新华社的实习经历,他依次讲解了视觉修养对摄影记者的重要性,好照片应具备的技术技法、视觉组构、信息传达和艺术表意这四重标准等。他提到:“思考决定摄影师的深度。想到什么才能看到什么,看到什么才能拍到什么。”他鼓励同学们开拓眼界、积极思考、勇于实践。

接着,崔新钰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在新华社驻中东分社担任战地记者时候枕戈待旦的生活经历。他为自己定下十分钟原则:不管何时何地接到何种任务,都在十分钟内准备妥当、驱车出发。在接受了真正的战火洗礼后,他对于战地记者有了新的定义。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不仅要具备热血和激情的特质,还要内敛、沉淀,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谈到对行业的认识,崔新钰说,摄影是一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听解释的行业。在如今信息大爆炸、阅读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记者行业遭受到巨大冲击,但其发展的可能性仍值得探索。摄影记者所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努力做好分内的事情。

最后,曾璜老师对整场讲座进行总结和点评。曾老师提到,摄影师的消亡并不代表摄影的消亡,当下的时代仍然是摄影发展的最好时代。他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为早日成长为跨语言、跨文化的视觉传播人才而不断努力。



讲座现场


崔新钰,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系,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任新华社驻中东总分社摄影记者。2015、2016年获荷赛大师班提名;2015年参展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国展)邀请展;2014年参展纽约Photoville摄影节;2014年获佳能年度十佳专业摄影师奖;2014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最具潜力新人奖,手机摄影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奖;2014年获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新人佳作奖。


供稿/王    楠

摄影/李泓霖

【责任编辑:樊亚欣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