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新生喻天宜。首先今天十分荣幸有机会作为代表发言。站在这个位置,我感到熟悉而又忐忑。让我感到熟悉的是台下各位老师亲切的面容,熟悉的是四年前,我也曾作为一个新闻系本科新生,像各位一样坐在这个阿语楼国会厅的穹顶之下,听各位老师对我们致以期许。而忐忑的是,在这对大家来说和对我来说的又一个新起点,作为一个研究生,我该讲些什么。
开学将近一周了,大家应该已经从各种渠道了解了学校和学院。
我姑且抱着一丝希望,认为大家还有兴趣听我讲讲作为一个学生的我眼中的学院吧。
首先,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学院。在本科时,我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或是努力的方向。而今刚入学,我就已经感受到了身边同学们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前天,本科新生的同学们在新生新闻训练营上汇报他们的小组调查成果,我看到每一组都在短短几天内就卯足了劲做出了一份十分全面的结果。而研究生的同学和班委们也开会准备筹办读书会、成立文化推广短视频制作小组。我身为这些努力的人中的一员,觉得自己很幸运。虽说目标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但是如果你身边都是这样努力着的人,你就会被这股冲劲和大家的气势push着往前走。
其次,台下的诸位老师都是已在各自的领域有了许多成就的学术标杆。而他们在学习上不仅仅给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知识,有问必答,还不吝给我们各种建议。老师们上过的课,现在还历历在目:谢庆立老师给我们上的古典诗词课,他用他独特的美学感触和情怀引领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课上发表自己对古典文学的解读。那是我们做过的最早的presentation之一,最终这些解读文章在谢叔的倡议下结集成册。这可以说是我们很宝贵的一份记忆。在王士宇老师和郑保国老师的中英文采写课上,我们曾想出天马行空的选题,此时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可靠而成熟的建议,让我们“悬崖勒马”,不至于让我们“天马坠地”。在何辉老师的广告学课上,我们认识到了成功广告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埋藏其下的伦理问题。在小娅老师的公共外交课上,我们研究了各个国家打造国家形象的多种多样的方式。还有许多老师的课,我由于大三出国交换没有能上到,但这不,我又回来了,回来补那些年缺的课了。
在生活上,老师们也会十分亲切地和我们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分享趣事,谈天说地,参与到大家的活动中。例如,爱球的王士宇老师就常常来和学院足球队踢球,还会在球队的北外杯比赛上声嘶力竭地应援,让某某某跑快一点。
所以我想说,咱们学院无疑是一个能让大家学到知识的殿堂,也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大家庭。
聊完学院,我想跟大家聊聊新闻与传播。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曾经也迷茫过,我是不是就要走上新闻传播这条路了。我选修过小语种,学习过国商的双学位。但最终,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媒体和传播的很多有趣之处,我对很多问题感到好奇,而好奇心对我来说是自我发展的关键之一。在当下这个一切越来越快速的5G时代,媒体行业有了发展的新契机。内容的形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波谲云诡的新媒体上,一点点的新变化都可以激起很大波澜。很多课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这是那些旁的学科不曾带给过我的。我身边的同学朋友,那些可能像我一样曾经迷惘过的人,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做起了和传播和新闻相关的工作。有一心坚持要做社会新闻记者的,有拍摄的照片已经获奖无数的,有以导演为志逐梦好莱坞的,有在北影进修的,有在互联网公司做媒体公关的……等等等等。相信多年以后,他们也能想起,学生时代我们曾经在北外的课堂一起拍过同一部纪录片吧。
最后,我想跟大家谈谈北外,也聊聊学术。学生们一度给它起别名为“魏公村女子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也有人戏称它为“北京presentation大学”。咱们学院最突出的特点,暨北外这个大环境赋予我们的优势,便是“国际”这两个字。大一大二,英语的听说读写课是我们的必修,大多数的新闻专业课老师也都用英文授课。学校里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虽说有人会把这些对语言、对pre的锻炼作为诟病之处,认为他们挤占了潜心读书钻研学术的时间。但这些确实为很多同学的未来发展拓宽了道路。另外,作为研究生新生,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把重心放到学术研究上,同时又能在其他方面充实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是我们在这研究生阶段的起点,值得花时间思考和计划的。相信大家心里,现在已对自己未来的学术方向有了一定的想法。而学院的发展也已循着方向稳步前进。那么我就借这个机会,祝大家和学院共同进步,越来越好!谢谢!
(责编:刘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