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调查】重负中前行——中医药的时代突围

作者:时间:2016-12-04点击数:

重负中前行

——中医药的时代突围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以古代中国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从神农氏尝百草始,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中医学定义为“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其中指出,符合特定条件的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知乎上有用户提出质疑:“这实际上是把中医药归为科学,但又拒绝科学标准。”

信任它的人,认为它疗效神奇;怀疑它的人,认为它是一门“经验学”而非真正的“科学”。豆瓣的中医小组上有这样一句话:“中华医学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种主观上的故意,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自先秦《黄帝内经》以来,中华医学给人以貌似简陋的形象皆非技术落后,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从古代中国传下来的经验医术,到实证检验过的现代医学,中医有所坚守,亦有所改变。在老药铺的一戥一称、中医教授的传道解惑、以及中医学生的参与体悟中,中医学的脉象缓缓展开,无声地讲述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位于大栅栏的同仁堂百年老店(欧阳玉红摄)


坐标:介乎过去和未来

创立于1699年的同仁堂,现在已成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公司”),是市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同仁堂公司现拥有6个子集团,2个子公司,3个子院所,业务覆盖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

位于大栅栏商业街的同仁堂(大栅栏店)是同仁堂公司的标志性门店。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药铺共三层,前来观光和购买药材的游客络绎不绝;药铺旁医馆里等待抓药的人几乎把椅子坐满,有的人甚至不远千里来到此处。

一位来自河南的心脏病患者说,他已经吃两年同仁堂的药了。此前,他在家乡接受西医治疗,但因为疗效不理想转而寻求中医的帮助。“(我觉得)西药药效很表面。中药主要注重调理,效果更好。”

同仁堂(大栅栏店)的办公室副主任郭海燕表示,他们的药材“货好不怕价高”。同仁堂公司最初有过一些加盟店,但是考虑到品牌效益,最终收回了所有的加盟店,变成了如今的连锁模式。目前,同仁堂公司已拥有28个生产基地,83条现代化生产线。

“同仁堂的药厂,对生产的要求比较高。”精细的药品炮制环节,确保了同仁堂药材的上乘质量。“有些药材我们还特地打碎来确保更好的疗效。”郭主任还特地提到了同仁堂的”镇店之药”——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选材极为严苛,采用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等11味珍贵药材配料而成。其制作工艺也非常繁复,先将11味药材打碎、混匀和坨,手工制成每粒重3克的丸,再给药丸包上金箔。然后,将穿上“黄金甲”的安宫牛黄丸装进蜡丸。最后在每个蜡丸上用牛角盖上金章,一套完整的手工工序才算完成。这套繁复的制作工艺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海燕认为,对品质始终如一的追求,是同仁堂发展潜力之源。“我们集团利润每年都是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同仁堂在市场上还是一个供小于求的现状,所以说它的后劲儿还是有的。”

同仁堂(大栅栏店)的柜台销售人员和调剂人员,需“周周培训,月月考核”,其内容包括药训背诵、包药包、调剂、礼仪培训等 。老中药师和中医师手把手带新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同仁堂也十分鼓励员工参加技能大赛。“中药调剂这块儿,同仁堂拿了一多半的调剂类大奖。”此外,五十余位全国及北京市名老中医受聘到此,诊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皮科等疑难杂病。他们大多数是从广安门中医院等大型中医院退休,或是知名中医世家弟子,不少老中医从医超过50年。

但中医的“后继无人”问题也同样困扰郭海燕。“原来说中医和中药是不分家,中医开好了方子就直接抓药,对症便有效。但是现在很多中医水平不够,优质的学生资源也没有流到这里。”据她介绍,来到同仁堂工作的大学生很多来自联大中医药学院,鲜有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此外,宣传力度不足、政府不够重视中医药发展也是同仁堂目前面临的问题。“孔子学院的人来(参观学习)的特别多,比咱们中国人来的要多。我们自己却没有太多扶持这个行业。”

近些年来,同仁堂也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大栅栏店的药铺里,传统药铺里的草药存放柜已十分鲜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玻璃柜台,卖的大多是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保健品。据同仁堂公司官网显示,近20年,同仁堂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

一位肾炎患者刘洋(化名)认为老药铺人情味浓厚,问诊配药细致。“老药铺应当是代表了一种严谨认真的中医传统,它们的消亡与存活本来就是一个时代去伪存真的过程。”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薛卫国教授认为老药铺延续古方,坚持传统。

所谓“修合无人问,存心有天知”,老药铺的存在与发展,评判权应交还给时间。


在同仁堂药铺等着看中医的病人(欧阳玉红摄)

血脉:传承哲学之科学

欧阳英东,45岁,厦门第二医院儿科医生,从医25年。他在自己家开了一个中药房,下班后在药房坐诊。白天做西医,晚上做中医的他,认为这两种医学都需要经验的大量积累。

欧阳英东说,在经验积累方面,中医的传承存在不足之处。他认为,目前在医学学生中存在浮躁之风,不注重知识的日积月累。“有带过很多在我们单位实习的(学生),太急于求成了,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此外,老师们重实践轻教学的情况也亟待改进。“现在很多(老师)都只顾自己看病,带学生则不教不讲,这样学生没有办法学到更多的经验。应该多让学生去摸、去看、去揣测。”

面对中医科学性方面的争议,欧阳英东认为,如果想让中医在科学性上被更多人接受,需要科研者们摒弃浮躁的心态,重视实证,用量化的证据检验中医疗效。“应该在中医的理念中融入西医。(科研者们)应沉得下心,经常去揣摩一些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如何诊病,如何用药,如何配方。”

然而,薛卫国教授认为,用极具概括性的“科学性”一词为中医学定性,本身就不够科学。他觉得,中医元素需分开看待,其既有理论层面,也有技艺层面。“中医里有很多哲学内涵。比如怎么认识阴阳,怎么认识药理、寒热,以及对于疾病、人和自然、生死轮回的认识。”但薛教授不否认中医目前在技术方面存在大量问题,也坦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其疗效。

虽然问题重重,但欧阳英东仍然肯定中医的发展。他认为,与西医结合的中成药与中药制剂,是中医的一大进步。“中药以前都是切片或者磨粉等等,现在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提取出来,做成冲泡的水剂。”这样的改变也契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快节奏。人们无需持一砂锅,小火慢熬,过滤药渣,忍受漫长的等待。对于白领和学生来说,冲泡的汤药十分便捷。

薛教授认为,中医复兴是医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复兴。在他看来,中医不仅有药方针灸,更包含阴阳五行道的文化哲学理论。“阴阳”是中国古代人二元理论的自然观,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体现在中医领域便是:阴为“体”,阳为“用”;阴为有形之“体”,阳为无形之“用”。而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而中医便是研究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古代哲思,也是中医面临的一大考验。

中医学在未来,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科学性探索,乃至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复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药铺里的抓药护士正在为顾客称斤两(欧阳玉红摄)


仁术:平衡东方与西方

刚刚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的王资涵,选择的是八年制的中医药专业。正如校训“仁德仁术仁人”所言,王资涵梦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先去省中医这样的大型医院去积累经验,或许等老了以后会去药店把把脉,说不定会写写书。”

王资涵所在的专业采用中西医课程结合的授课模式。他现在在学习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也会上一些实验课。“我们有一门人体解剖课,属于西医的课程。上课时我们会坐在一对骨架旁边,要摸出几块骨架,并且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会在旁边给我们答疑。”

加号(化名)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北中医”)同样采用了这种授课模式。加号现在大二,读的是中医学(卓越针推对外5+3)专业,“针推对外”指针灸推拿对外交流方向,“5+3”指的是五年基础课程学习(本科阶段)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阶段),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这学期,他需学习中医基本课程——中药学和经络腧穴学,以及西医基本课程——生理学。他上的中西医课程部分采用双语教学:中医类课程教学PPT的内容和教科书是中医双语,老师用中文授课;西医类部分课程是全程英语教学。加号所在的专业还单独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在学术英语课上,他觉得自己的口语和听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他也说,自己的很多同学英语听说能力严重欠缺,上课跟不上进度,期末甚至会挂科。

北中医的授课模式并不轻松。加号刚进入大学时,中西医课程学习思维的来回切换,让他觉得自己要“精神分裂”。“上节课给你讲阴阳五行,下节课就跟你侃HE染色石蜡切片。”对于课程的学习感受,加号觉得课程安排很合理,但课时安排不合理。“我们的课程需要丰富多彩,但没必要把200课时的经络学课程压缩到90课时,老师讲的快要吐血,我们在底下也跟不上。”

不过,加号对学校要求中医课老师必须坐诊的做法很欣赏,因为在课上老师分也会将临床经验分享给大家。

学习了一年中医学后,加号觉得自己的思想比以前更开放更包容了。他看到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同样坚信中医的传承。“像是老师在课上分享自己很有疗效的一个方子的时候,读到古代经典对为医之道的讨论的时候,老先生们把晦涩难懂的古籍努力掰开揉碎了喂给你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一种传承。”加号很欣赏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尤其喜欢“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这句。“它强调了医学是开放而发展的,不管对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相信未来某一天中医会被纳入现代医学体系,而他年轻一代,应该坚持对经典的尊重,亦突破对经典的盲从。

加号希望大学几年“尽全力多学本事”,让自己的临床水平至少达到同龄人前10%。假期的时候,他去中医院实习,了解了很多平时没机会见到的病症。他发现,在一些不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病症上,中医相比西医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坚定了他学好中医的信念。

在中西医理论里求索并寻找平衡的他们,鲜活地定义着今天中医的传承方式。


起源于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中医,历经数千年传承,今日仍然稳步向前,尽管面临诸多问题。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药房里的对联如是说。对药材品质的坚持背后,是对患者的诚意与尊重。医者,终究要回归到对人的关注上来。

薛卫国教授说,医学很少是治愈,常常是安慰。“如果想把医学中的心理学、社会学剥离出来,提炼出所谓纯粹的科学,可以是可以,但会失去很多人性化的部分。”

加号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天下一切为医者,放下偏见,放下争端,取长补短,治病救人。”


记者/古    典(日语)赵晟萱(国新)

厉芷扬(国新)霍俐俐(国新

洪    淩(国新)朱   鹏(国新

欧阳玉红(国新仇   双(国新

文编/史圣园(国新)                         


【责任编辑:樊亚欣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